同一片香樟树荫,低层住户苦盼阳光入室,高层居民珍视清凉绿意——在静安区阳光名都小区,“要树,还是要光”的拉锯战,正是高度密集城市空间里多元需求碰撞的一个缩影。
街道,作为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成为磨合居民需求与制度规则的关键场域。全市首个街道层面《小区树木遮挡治理工作指引》今天(2日)在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发布,旨在为辖区内14个居民区、3.2万户居民疏通树木遮挡带来的采光、通风等民生痛点。
“它标志着从个案协调走向制度化回应的转变。”静安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宫明军希望,这份指引,能将分散、多元、甚至对立的居民诉求,纳入有效的制度化通道,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规则共识。
可操作
阳光名都小区,2004年建成。住户们刚入住时并未感到树木遮挡。然而,三四年后,栽下的小树苗已亭亭如盖,枝繁叶茂的香樟甚至“最高能长到七楼”,烦恼随之滋生。
“不同群体利益不同,对这些树的看法就不一样。”小区业委会主任陆建萍自己也是居民,能体会各家的难:家有“过敏娃”的,特别关注窗口飞絮花粉;儿媳坐月子,总想晒到太阳。有时相关部门到现场协调才发现,一方居民投诉“扰民遮光”的大树,和另一方投诉“毁绿”的,是同一棵树。
物业被推到矛盾的前线,却力不从心。“我们缺乏专业园艺知识,协调各方诉求更是难上加难。”物业负责人胡美玲坦言:“《民法典》明确小区树木属全体业主共有,相关法规也明晰权责边界,并禁止过度修剪。但‘合理修剪’边界在哪里?采光需求与生态效益如何精准量化?”这些问题曾让物业两难。
如今,指引的出台,正试图将居民感性的抱怨——“屋里太暗了”“这树枝看着危险”,转化为可操作的量化标准:遮光程度被分级评估小熊猫配资,枝条风险有了明确界定,并据此推导出科学的修剪范围。
在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的技术支持下,曹家渡街道制定了清晰的修剪标准:必须保留2/3以上树冠,严控“砍头式修剪”等违规行为。标准更明确,操作也更精细:实行“一树一议”。当住宅南窗在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不足一个半小时,或树木确实危及房屋安全时,可申请修剪或迁移。申请提交后,由区绿化部门的专家上门勘验确认。
在小区树木修剪工作遇到困难时,还能依托社区园艺师及辖区单位静安园林公司专业技术力量,研判哪些枝丫该保留,哪些影响采光或是存在安全隐患。
“这份指引弥合了一部分认知分歧,把主观诉求客观化,为最终决策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陆建萍说。
这套机制提炼自“实战”。如四和花园居民区通过“党员摸排需求-专业现场认定-民主协商共治”闭环,曾仅用2天完成28棵超高树木回缩修剪。四和花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桦总结的经验,已被提炼成为指引的一部分,成为可供其他社区复制推广的治理样板。
可持续
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曹家渡街道,人口密度极高,贴近社区,是观察社区痛点、汇聚民意的“前哨”。曹家渡街道林长办副主任熊庆莉手头有组数据,小区绿化问题占12345市民热线比例逐年增高。今年上半年共收到近百件与小区树木有关的居民投诉,主要诉求集中在大树扰民、破坏绿化、绿化调整等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5%。
在宫明军看来,帮助街道出台指引的深意,在于跳出“一事一议”,跳出矛盾爆发后再紧急灭火的循环。“通过预设规则和程序,构建一个能够常态化吸纳、处理、化解此类社区矛盾的制度容器。”
现场也有物业方建议,未来可增加对资金来源的经验性指引——这往往是矛盾的导火索。
专业修剪费从哪里出?是纳入常规物业费、动用小区公共收益、申请专项维修资金,还是在特殊情况下寻求政府补贴?明确的路径才能避免因“钱谈不拢”而卡壳。
前来“取经”的沪中新苑物业经理沈寅给记者算了笔账:一棵胸径30厘米以下的乔木常规修剪约500多元,这还不含登高车费;如需保留主骨架,抽稀疏枝的“回缩修剪”,则每棵需800多元。一次集中修剪20棵左右,对老旧小区捉襟见肘的维修基金是笔不小负担。
破解资金困局,基层各显其能。阳光名都小区用每月约2.2万元的停车费收益和每年10余万元的广告费等公共收益补充;长宁区虹旭居民区通过社区基金会向社会募资6万元,专项用于树木修剪及社区花园维护,东镇居民区探索共享碎枝机,修剪枝条就地粉碎堆肥,省去清运成本,将单棵树费用压缩至250-650元;闵行区有物业自购登高车组建专业团队,单次修剪成本直降30%。
不止于“剪”,曹家渡街道已运用“码上办”系统,公众扫码可以随时反映问题、提供建议;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管赋能,建立全市首个居住区绿化负面清单在街道落地,严禁私占绿地种菜、改建车位等行为,巩固治理成果。
“修剪树木小熊猫配资,本质上也是在修剪我们与自然、与邻里的关系。”社区工作者这样比喻。
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