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竹子之乡”,肇庆广宁县拥有108万亩竹林,年竹材产量60万吨。 南方+记者 张令 摄
机器轰鸣,竹香弥漫。走进清远英德市西牛镇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以往废弃的麻竹笋筒、笋壳经过破碎、分丝、成型等工艺,被转化为一件件细腻光滑的全降解餐具——这里是“以竹代塑”技术落地生根的现场,也是广东竹产业绿色转型的一道缩影。
“小竹子”撬动“大产业”。作为竹资源大省,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拥有竹企业1333家,其中包括104家大中型企业、3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竹产业已经成为广东省林业的一大新兴产业和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我省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竹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年预计全省竹产业综合产值将达600亿元。
由于传统塑料对非可再生资源依赖度高、能源消耗大,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近年来全球掀起“以竹代塑”风潮,竹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当前,全省各地抢滩“以竹代塑”新赛道,加快建成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竹产业体系,在连绵竹海中绘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
林下生“金”
4个地市竹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在肇庆广宁县广东裕丰竹纤维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数十台竹纤维生产机器轰鸣作响。“别小看这纤维,它不仅能纺成纱线做衣服、床垫,还能应用于手机电路板、汽车内饰板,普通竹子变成了‘硬通货’。”公司研发负责人拿起一束竹纤维说,通过公司首创的工业集成化技术,竹纤维的提取效率和品质均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广宁布局“以竹代塑”等产业,生产出的全降解全竹产品。广宁发布供图
竹林成海,竹下生金。2024年,广东省竹产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同比增长6.38%。其中,肇庆、韶关、清远、茂名4个地市年产值超过10亿元。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广宁县拥有108万亩竹林,年竹材产量60万吨。全县正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竹资源培育、加工制造和竹林文旅康养三产融合发展。
在百万亩竹林中,广宁县将20多万亩竹林逐步发展为食用竹笋林,稳步推进万亩麻竹笋基地项目,串起竹乡特色全产业链,并成功创建市级竹现代农业产业园。
作为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位于广宁县洲仔镇的笋丰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清水笋片、笋尖1.5万吨,产品远销长三角地区。“我们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按市场价收购麻竹笋进行加工生产,全镇大概1.3万亩竹笋,每亩可为农民增收3000元以上。”公司相关负责人陈英华表示。
目前,广宁县已有竹子加工企业377家,提供就业岗位约6万个。2025年上半年,全县竹产业实现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40%,预计全年产值突破60亿元。
竹林绵延,孕育财富。竹产业已成为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绿色富民的重要支柱。
韶关市坐拥全省最大的竹林资源,竹林总面积约227.8万亩,其中毛竹达168.8万亩。仁化县作为“中国毛竹之乡”,与科研院校合作成立竹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博士工作站,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竹集装箱底板供应商和全竹刨花板生产基地。
作为当地竹木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仁化县奥达胶合板有限公司2024年产值达5亿元。公司总经办经理赵芳蓉向记者介绍,公司近期建成了全省首条高性能竹重组材示范生产线,产能达15万立方米以上。
清远英德市西牛镇则依托20.8万亩麻竹笋基地,引入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中山大学等技术力量研发竹基复合材料,使生产成本降低40%。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珍表示,公司今年将推动产业协同升级,麻竹笋产业销售额增长50%,完成“以竹代塑”产业厂房扩建,产能预计翻倍。
清远麻竹笋。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发展瓶颈
同质化、缺龙头 尚未形成完备产业链
当前,全省正大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整体来看亿牛策略,广东竹产业还处于“三多三少”的状态:老化竹林多、小加工作坊多、初级与半成品多,政策扶持少、高新企业少、著名品牌少。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马红霞指出:“目前‘以竹代塑’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多集中于家居、日用品等传统领域,产品偏中低端、工艺较落后,企业利润微薄。”
“我们工厂主要加工青皮竹、茶秆竹,竹制品利润较低。”肇庆市广宁县古水镇昌隆竹制品厂负责人廖国宇介绍,烧烤签成品售价约6000元/吨,净利润仅100元/吨,利润率只有1.6%。“就算日销售10吨,厂房一年净利润也只有30多万元。”廖国宇坦言。
记者调研发现,广东竹企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链存在明显断裂。企业之间关联度低、协同不足,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生产效率和成本竞争力均不及塑料制品。
赵芳蓉表示,韶关虽有280万亩竹林,但产业链仍处于成长阶段,上下游协同不足,初加工企业分散,导致规模化供应不稳定,原料采购成本高。“我们的竹产业供应包括竹材采购、原竹粗加工等,都是公司自行在乡镇设点,上下游协作仍不够紧密。”
品牌建设也是短板之一。受制于宣传不足和营销策略欠缺,广东竹产业整体呈现“有产品无品牌,有名品无名牌”的局面。
怀集县骏明竹业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党年告诉记者,尽管当地已于2022年成功注册“怀集茶秆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品牌名声还不够响亮,尚未成为当地区域公用品牌。“人人都说‘日本竹’品质好,却不知道那些竹子其实都是怀集这边产的茶秆竹。”蔡党年说。
怀集茶秆竹。怀集发布供图
“对消费者的认知培育也需要时间。”广宁美好生活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诗坤表示,公司近年来成功研制出以竹塑粒为原材料制作餐具的技术,但却面临产品市场推广的难题。“今年我们将全塑餐具切换为竹塑餐具,但因为竹子天生含有竹香味,一些大城市的消费者会认为我们生产的竹塑餐具‘有异味’。”
此外,专业人才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以竹代塑”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变革。
王华珍告诉记者,近年来,“以竹代塑”产品“出海”规模逐步扩大,“为保障产品‘出海’,企业需要能精准对接欧美市场法规标准、熟悉国际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这类人才的缺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外市场的快速拓展。我们企业急需这样的专业国际人才”。
以竹代塑
政策技术双驱动 竹产业迈向高端化
随着绿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限塑禁塑”政策的深入推进,“以竹代塑”已成为引领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以竹代塑”发展,陆续出台《广东省林业局关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竹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积极依托本地竹资源优势制定配套措施,比如肇庆广宁县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广宁县以竹代塑发展实施方案》、潮州将竹产业纳入《潮州市千亿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清远英德市编制《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规划》,在科研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规划等领域全面发力。
广东还积极推进竹产业园区建设,着力培育龙头企业。韶关始兴县、肇庆广宁县成功创建以竹产业为核心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目前已吸引17个“以竹代塑”项目落地。
肇庆广宁的竹林。南方+记者 张令 摄
与此同时,广东加快“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建设,推动竹制品在建筑建材、家具家装和日用生活等低碳环保领域的替代应用。2022年以来,清远英德市、韶关始兴县与仁化县、梅州蕉岭县、肇庆广宁县先后被认定为省林业特色竹产业发展基地,并培育出3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在推动“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广东积极探索碳普惠实施路径,发展竹林碳汇产业。2024年,广宁县全县14.58万吨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以36.5元/吨成交,为村集体带来532万元收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竹子协同创新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谢锦忠指出:“进一步推动‘以竹代塑’产业跃升,关键是要加快打造产业集群,以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实现竹产业多元化发展。”
放眼全国,浙江安吉凭借“全产业链+竹旅融合”模式,成功将竹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和生态服务,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竹产业品牌;福建永安则注重科技创新,发展竹基新材料,推动竹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形成科技驱动型竹产业集群。
专家认为,这些成功实践为广东提供了宝贵经验——不仅要重视资源转化效率,更需突出地域特色,推动差异化、高端化发展;其次,要加快制定竹产业标准体系、推动竹产品碳足迹认证,提升广东竹制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和竞争力。
“‘以竹代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发力,让竹资源从‘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马红霞建议。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王悦阳 南方+记者 彭琳 曾良科
摄影:南方+记者 张令 曾亮超亿牛策略
七星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